日前,交通運輸部在江蘇南通召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階段性科研成果現場報告會暨項目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總結了該項目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的實質性成果,肯定了其對港珠澳大橋工程順利實施發揮的支撐作用。年內,該項目的工作重點將從支撐設計轉入支撐施工工藝和大型裝備研發。
據悉,港珠澳大橋隧—島—橋集群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十大挑戰,即海中人工島快速成島、隧道基礎處理與沉降控制、隧道管節的沉放施工與施工窗口、大規模工廠化制造、海上埋置式承臺施工、水下結構止水技術、長大鋼箱梁橋面長壽命鋪裝體系、海上施工安全與緊急救援、海上測量與控制、主體結構的“可維可達”。
為破解港珠澳大橋在設計、裝備、工藝上面臨的重大難題,2010年9月,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正式啟動,共設五大課題、19個子課題、73項專題。一年多來,各課題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目前,“外海厚軟基大回淤超長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形成了“外海厚軟基大回淤超長沉管隧道基礎沉降控制技術研究”、“多點非一致地震激勵下超長沉管隧道設計方法與振動臺試驗模擬技術研究”和“沉管隧道節段接頭構造型式研究及高水壓120年設計使用壽命止水帶研發”等中間成果。其中,由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高水壓120年設計使用壽命的沉管隧道止水帶,打破了荷蘭特瑞堡公司一家獨大的格局,使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高水壓止水帶采購成本降低一半以上;由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項目研究研制的世界體量最大、升降能力最強、整平精度最高的深水碎石高精度整平船已順利完工。根據“外海厚軟基橋隧轉換人工島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理論研制的砂樁船已在東人工島區域完成了工藝性試驗及典型施工,成功應用于大橋的島隧工程。“跨海集群工程混凝土結構120年使用壽命保障關鍵技術研究”在混凝土耐久性設計、長壽命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以及沉管混凝土防腐蝕與控裂技術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研究編制的《港珠澳大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指南》、《港珠澳大橋混凝土耐久性質量控制技術規程》已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印發作為工程建設的技術指導手冊。